云顶国际·(中国)唯一官方网站

健康关怀
Health Care
儿童健康
当前位置:首页 > 健康关怀 > 儿童健康

儿童合理用药之抗病毒

来源:湖北云顶国际有限公司作者:湖北云顶国际有限公司时间:2019-10-14

病毒(virus)是由一个核酸分子(DNA或RNA)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的营寄生生活的生命体。自从1982年发现朊病毒以后,人们对病毒的定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,过去人们认为病毒是一种含核酸类(DNA或RNA)的最小微生物,但朊病毒不含DNA或RNA,于是有关病毒的定义便演变为“病毒是一类具有生命特征的遗传或传染单位”。



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,比成人更容易受到病毒的侵害,儿科常见病毒感染的患病率与检出率见下表。



至今为止,尚没有一种药物可以直接杀灭病毒,历来抗病毒药物的基本要求是,特异性抑制病毒的复制;激活免疫系统,清除被病毒感染的细胞,防止病毒基因组整合到细胞染色体中。儿童病毒感染的防治,需从常见患病感染的病毒种类进行分类阐述。


一、呼吸道感染防治:

呼吸道感染为儿童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,主要为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病毒。



1、合胞病毒的感染防治药物:利巴韦林(病毒唑,三氮唑核苷)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,对RNA病毒的作用远高于DNA病毒;RSV抗体,为从人血浆中提取的RSV多克隆抗体。

2、呼吸道感染中,特别是流感病毒的侵袭最常见,在流感的防治上,目前主要有以下一些抗病毒药物:①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,仅用于治疗甲型流感病毒,能够抑制病毒颗粒进入到宿主细胞,抑制病毒复制的早期阶段,比较常见于复方感冒药,如复方氨酚烷胺胶囊,但儿童用量需在成人用量上酌情减量并严格遵医嘱;

神经氨酸酶(NA)抑制剂,对甲、乙型流感病毒有效,如扎那米韦、奥司他韦、帕拉米韦等。


二、疱疹病毒感染防治:

1、人巨细胞病毒(CMV)感染的治疗:

流行病学调查显示,人类巨细胞病毒的感染率达到70%,虽然大部分为隐性感染,但在儿童、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人群中较易发病,少数病人(特别是免疫低下或免疫不成熟者)可引起炎症感染如视网膜炎、肝炎和肺炎等。目前针对巨细胞病毒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:



更昔洛韦(GCV):靶目标是疱疹病毒类的病毒,其抗巨细胞病毒活性最强,是儿童CMV严重感染的一线用药,其竞争性抑制病毒DNA多聚酶,并直接掺入病毒DNA,终止病毒DNA链的延长,对病毒DNA聚合酶的亲和力高于正常细胞15%,因此疗效高,活化的GCV在感染细胞内的浓度比正常细胞高10倍、比阿昔洛韦高10倍,且GCV半衰期比阿昔洛韦长,不需一日多次用药,并能在细胞内持续存在数天;常见使用有更昔洛韦注射液和更昔洛韦分散片,后者虽是口服,但分散片吸收更好、生物利用度较一般口服剂型更高。

膦甲酸钠:抑制病毒DNA多聚酶,由于30%的药物沉积于骨、牙和软骨中,又因有肾毒性,故仅在GCV应用中疾病仍然进展时,与GCV联用或单用。

西多福韦:抑制病毒DNA多聚酶。半衰期长是其优势,但常见粒细胞减少和不可逆的剂量依赖性肾毒性,而影响其使用。

2、EB病毒感染的治疗:更昔洛韦治疗有较好的效果,3天即可退热,感染期间高烧者,还需联合使用药物退热,如小儿布洛芬栓直肠给药,给方便与安全,对于儿童夜间反复发烧有较好的使用价值。

3、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治疗:水痘是儿童常见传染病,虽然有研究显示,在水痘发病后24h内口服ACV(阿昔洛韦)可缩短及减轻发热时间,但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,故水痘患儿使用ACV仍有争议。


三、其他病毒感染防治

1、抗肝炎病毒感染:HBV、HCV感染为世界性传染病,是慢性肝病和肝细胞癌的主要病因,儿童多通过母婴传播而获得感染。HBV垂直传播的儿童中,90%成为慢性感染,1~5岁感染者中,25%~50%成为慢性感染,5岁以上感染儿童中,6%~10%成为慢性感染。抗HBV药物有干扰素(包括α、β等)、拉米夫定、恩替卡韦、替比夫定等,抗HCV药物有干扰素、利巴韦林等。

2、抗肠道病毒感染:目前药物只有普来可那立,主要通过与肠道病毒的蛋白衣壳结合,从而干扰肠道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和脱壳,具有广谱抗微小RNA病毒活性,常用于肠道病毒性脑膜炎患儿。

3、其他病毒感染,如艾滋病病毒,主要是通过母婴传播感染儿童。


四、抗病毒药儿童药代动力学特征:

一般认为有以下共同特征:

口服易吸收,1~3h达血药浓度高峰;

②儿童半衰期和作用持续时间较成人短;

③主要经肾脏排泄。同时儿童各系统发育不完善,所以,儿童用药相对较成人不良反应会大,更需关注儿童用药的合理化方案。


五、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与儿童应用安全性:




1、中枢神经系统毒性:可能包括注意力不集中、头晕、失眠、噩梦以及罕见的幻觉,部分患儿可出现与抑制相反的激惹、多动和抽搐等症状。

2、肾毒性:随着抗病毒药物的日益广泛使用,有关抗病毒药物导致肾损害的病例报告也日益增多,抗病毒药物主要以原形经肾脏排泄,常见如下:阿昔洛韦、更昔洛韦、地那韦、西多福韦等。

3、胃肠道反应:是最常见、也是最早出现的不良反应。在我国使用的一线抗病毒药物几乎都可引起胃肠道反应,主要症状包括恶心、呕吐、腹胀、腹泻等。

4、肝脏毒性:几乎所有的抗病毒药物都存在肝脏毒性,并且许多联合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可出现无症状的转氨酶升高。

5、过敏反应:所有药物均可出现过敏反应,常表现为斑丘疹、发热、黏膜改变和转氨酶升高。

 

对于所有病毒感染可能出现的高热,有必要时还需使用相关药物进行降温控制来缓解症状,儿童推荐使用的退热药物只有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,前者退热疗效更好且有消炎作用,推荐使用布洛芬外用剂型,如小儿布洛芬栓,直肠给药,方便安全,夜间发烧使用更便捷,不影响家长和患儿睡眠。



总之,要根据相应的病毒种类和不同的药物进行抗病毒的治疗,儿科医师要深入认识小儿病毒性疾病的病因、病理生理、临床表现特点,根据药物特点合理用药,并尽可能采取将药物不良反应降到最低的用药方案。

参考文献:

1、董宗祁.净化儿童“毒”物——抗病毒药物儿科临床应用.[J].中国处方药 2003年6月第6期

2、许红梅.抗病毒药物的应用与儿童病毒感染性疾病.[J].儿科药学杂志 2009年第15卷第3期

3、孙丽红.抗病毒药物在儿童的应用及安全性.[J].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年7月第4卷第13期


友情链接:
;